信息内容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叫做供春的书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一
我一眼就能辨认出那件莲鹤方壶。
不是因为我眼力好,是它太显眼。
它也是一尊酒器,但它是春秋时代生产的。
它的身上,带着那个年代的胎记——
它不像鼎、尊这些礼天的器物,以恢弘的体量和单纯的几何造型控制人们的视线,相比之下,它更加精致、复杂、美轮美奂。它像一个人,穿着那个时代的华服,自上而下,透着那个时代的奢华与考究。
它的美,郭沫若、宗白华、李学勤……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史家,在自己的著作里,都不曾回避。
二
假如我们只看壶身,会觉得它跟其他青铜器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覆盖着连篇累牍的动物纹饰而已,只有专家才会看出,那是蟠龙纹,而不是饕餮纹或者其他什么纹。
前面讲过,没有两件青铜器的纹饰是全然相同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有的纹饰都差不多。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这些纷杂如麻的纹饰当中,的确存在着一致性,也就是说,那些貌似千变万化、永不重复的纹饰,其实都遵循着某种相同的语法,对此,曾任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艺术史家谭旦冏先生在他的专著《铜器概述》中一一进行了破解。
至于他是怎样破解的,这里就不说了,各位自己找书来看。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一个外国人面对着多如牛毛的汉字,他一定会崩溃,因为英文只有26个字母,可以掰着手指头数,无论怎么排列组合,都不出这个范围,不像汉字,一个是一个,都是单兵作战。但汉字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毫无规律,汉字有部首,有基本的造字规则,在这浩大的汉字系统内部,还是存在着内在、隐秘的勾连。
青铜器的纹饰也是一样,它再复杂,也有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使花样繁多的纹饰,呈现出统一的视觉效果,这就是青铜器纹饰的规则,也是大多数人不太容易区别它们的原因。
所以,面对这件莲鹤方壶,我们也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它复杂的、幽秘的纹饰暂且放在一边,去关注上面更直观、更独特的“部件”。
那是一些动物的雕塑,从纹样系统中脱离出来,活灵活现:
底座是两只卷尾虎,侧首吐舌,身体展开着,托起方壶的全部重量;
方壶腹上攀着的是四条飞龙;
壶颈两侧的耳,是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
最绝妙的部分出现在壶冠上,在那里,双层莲瓣形次第开放,形成两个同心圆;在圆心上,在莲瓣簇拥中,立着一只仙鹤,体态轻盈,似乎要抗拒地球引力,把方壶引向天空。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自西周到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是一个由王权统一到群雄逐鹿的时代。中央的约束力的减弱,使原本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的国家权力在下放,各国诸侯已经纷纷铸造青铜器,不仅齐、楚、秦、晋这些大诸侯国在铸造,像陈、蔡这样一些小的诸侯国也要过这把瘾,争先恐后地铸造青铜器。
说白了就是没人管了,爱咋咋地。
猪肉炖粉条,大家可劲儿造。
权力的松弛,为青铜铸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自由:
造型艺术上,青铜器摆脱了西周统一的端庄风格,形成了多元的地方色彩,由简朴厚重转向优美和实用;动物形体也逐渐由纹饰中的阴线和阳线中脱颖而出,变成更加写实的浮雕、圆雕和透雕,像这件莲鹤方壶上的仙鹤,“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把装饰、花纹、图案丢在脚下了”,“表示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要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
连被称为“国之重器”的鼎,也摆脱了它一本正经的气质,像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陈侯鼎,鼎腹浅,鼎腿长,像个跳高运动员,傲然独立,还有青铜椭圆鼎,变成了横向的椭圆状,像相扑运动员,憨朴可爱。
上一回说过,酒器到了周代已经走到了末路,春秋时代遗留到今天的青铜酒器更不多见,莲鹤方壶,因此而愈显珍贵。青铜器向生活领域长驱直入,除了酒器,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器具还有:盘、鉴、匜等水器;钟、铃、钲等乐器,化妆奁、镜这些化妆器,还有香炉、灯这些杂器……
与此同时,各种实用艺术纷纷挣脱了材料的控制,多种材质的工艺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有:漆器、陶器、金银器、纺织品。玉更以它清雅的气质和玲珑的色泽介入到生活用具的设计和制作中,“被用作剑饰、发笄、佩饰和带钩,即使一度是礼制性器物的璧和琮在这个时期也丧失了原来的象征意义而成为装饰品”。
技术上,各种新观念、新技术也突然迸发,各种新的实验也无拘无束地自由展开,工艺的巧思达于极致。
这件莲鹤方壶,就是用当时的“高科技”——“分铸法”铸成的。也就是说,壶上的仙鹤、双龙耳和器身主体,都是分别铸成,然后再与主体部分联铸在一起的。
青铜器最肆意活跃的年代,刚好是今天的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有孔老庄墨、孟韩荀屈,这一大堆“子”,不仅在思想上领跑全球,而且2000多年无人超越。
那个时代也有人忙着种地,忙着喝酒,忙着谈恋爱——一首名叫《关雎》的求爱歌,被放在了《诗经》的首篇,成为以后几千年所有中国人的知识源头……
这只莲鹤方壶,寄托着生命诉求、时代美学和工艺理想,把一件实用的酒器,打造得迷离耀眼。
像一场缓缓降临的梦,繁复、诡异、轻灵。
紫砂壶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多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高方壶、扁方壶。
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但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
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方器紫砂壶由于形状的特殊,制造工艺也非常特殊。
做壶的匠人们有一句行话叫做“一方抵三圆”,同一个老师做的壶,即使是同种泥料,方器也总比圆器贵一些。
但匠人们又常说:“宁做十圆,不做一方。”明明方器比圆器贵,那为什么不愿意做方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方器实在是比圆器要难做。
方形紫砂壶在工艺上比圆形紫砂壶更难把握,特别是纯手工壶,构思要合理,比例要得当,线条要流畅,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制作一把方形紫砂壶费时费力,方形紫砂壶不在乎有多少个面,更在乎层次感和立体空间感。
制作,烧成后让砂粒在壶身上似隐似现,反而让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不嫩、粗而不润、娇而不艳的混沌感觉。这就是方货区别于一般其它种类紫砂壶的工艺特色。
方形紫砂壶要求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 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难度较高,所以生产数量相对较少,观赏和收藏机制更高。
宜兴紫砂造型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其造型有光货、花货、筋纹器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总体来讲,宜兴紫砂成型工艺相对其他陶瓷较为复杂,而在宜兴紫砂中方货更加复杂,其制作的要求甚高,要制作一把既美观大方又实用且有艺术水准的方形茶壶,难度就更高了,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角度上,方货紫砂毫不逊色于其他造型,更具美感和立体感。
公司运 用专业团队,博学多才的鉴定专家,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为广大藏家提供最精细的一手资料为藏家提供最真诚最有效的收藏建议。同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资源的全角度宣传,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的宣传阵容,为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搭建一个广阔的文化艺术品收藏交流交易平台,携手共赢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 。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网友提供的信息,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我们提醒您:网上交易有风险,请您仔细甄别。